今天我们所熟识的“仿”主要是对古建筑的外观造型、装饰部件和建筑色彩的仿,对古建筑工艺仿的较少,柱、枋、斗拱等主要构件在仿造中由钢筋混凝土代替,这点现代元素点缀了古建筑,“古色古香”是现代人对古老的东西直白的感叹,因为色的搭配是能引发人们对古代建筑的感受,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色彩反搭配体系一上是世界所推崇的。在重庆的仿古建筑中则主要体现了原木色的柱与枋,青色板瓦、白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颇为讲究,比如故宫古建筑的屋顶,在木板基层上,通常会铺设一层30厘米厚的泥背。这些泥背主要由护板灰、青灰、麻刀泥等材料组成。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可以吸收大量来自屋外的热量,避免过多热量直接传入室内。这种结构使得古建筑的屋顶与天花板之间形成了一个架空层,热空气上升,会积聚在这个架空层中,当屋顶外有风吹过时,就会把积聚在屋顶内的热气带走。无风时,热气也会通过缝隙慢慢散掉,起到为建筑降温的目的,良好的透风性能,可以促进室内空气的循环。
亭子,可能是古建筑上多见的一种景观建筑,属于杂式建筑的一种,也就是小型的、不入流、不能作为主要殿宇的建筑,但几乎各地的园林中必有凉亭,在大江南北十分普及。
仿古建筑设计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仿古建筑设计是指用于模仿与替代的古代建筑、传统的宗教寺观、传统的造景、历史的建筑、文物的建筑、古村落群,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设计。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本文所论及的只是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