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而动少。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宛如中国的山水画,一般都留有些许的“空白”,以所谓的“知白守黑”达到出韵味、显灵气、现意蕴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在世代生息营造的历史过程中,各族人民累积了丰富的建造经验,涌现出众多能工巧匠。充满智慧的建筑形式,朴素深广的建筑哲理,臻于完备的营造制度,种类多样的装饰艺术,特的木作、砖石瓦作等建造技艺,熔多民族传统文化于一炉,汇各地建筑精粹于一体。
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使中华建筑文化呈现多元共融之势。自秦汉以来,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各民族来往愈加频繁,通过地理空间的互嵌,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和分布形态,各民族建筑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汉族合院、藏族碉房、维吾尔族阿以旺、蒙古族毡包、侗族鼓楼等,都体现了建造方式与建筑风貌的丰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