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混凝土 U 型板桩抗裂性差,在振动沉桩或坚硬土层中易出现桩体开裂(尤其是锁口部位),需采用高强混凝土(C50 及以上)并配置钢筋网,成本增加且施工中需严格控制沉桩速度(≤1m/min)。
U 型板桩的 “凹槽” 结构导致桩体与土体的摩擦力小于矩形或 H 型板桩,抗拔承载力较低(约为同长度混凝土方桩的 60%~70%)。在需要抵抗上拔力的场景(如码头船舶系缆力、斜坡支护),需额外设置锚杆或锚索,增加工程复杂度。
U 型板桩拔除是 “逆向施工” 过程,需以 “保护周边环境 + 控制土体扰动” 为核心,从前期的阻力计算到后期的桩孔回填,每个环节均需结合地质条件、桩体材料和周边环境制定专项方案。尤其在软土、邻近建筑等敏感场景中,需通过动态监测(沉降、位移、水位)和工艺优化(静态拔除、同步注浆)将施工影响降至低,终实现安全拔除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打设 U 型板桩的核心在于 “控制 + 动态调整”,从地质勘察到沉桩后的监测,每个环节均需针对材料特性、地质条件和环境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尤其在软土、高水位等复杂工况下,需通过工艺优化(如跳打、预钻孔)和实时监测(位移、渗漏)确保工程安全,终实现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与防渗性双重目标。
特殊地质与环境条件下的注意事项 软土地基施工 采用 “分段打设 + 间隔施工” 法:先打设定位桩,再按 1、3、5... 奇数桩位跳打,待土体应力消散后补打偶数桩,减少挤土效应(如某工程未跳打导致周边道路隆起 20cm)。 可在桩体两侧设置排水板,加速软土固结。 深基坑与高水位场景 打桩后立即安装钢支撑(道支撑距地面≤1.5m),避免桩体悬臂过长变形; 采用 “先降水后打桩” 工艺:通过轻型井点降水将地下水位降至桩底以下 1m,防止水压力导致桩体倾斜。 邻近建(构)筑物保护 距既有建筑<10m 时,需设置隔离桩(如水泥土搅拌桩)或开挖防挤沟(深度≥桩长 1/3),监测周边沉降(控制值≤20mm)。
沉桩过程中的关键控制要点 首桩垂直度控制 首桩是后续打桩的基准,需用经纬仪双向校正(垂直度偏差≤1/200),可在桩体两侧设置导向架(如 H 型钢导轨)。 若首桩倾斜超 3%,需拔出重打,避免 “累积误差” 导致整体墙偏移。 锁口连接与止水处理 打桩前在锁口内涂抹黄油与膨润土混合剂(比例 1:1),增强防渗性; 若锁口间隙>5mm,需插入橡胶条或铁片填充,防止地下水渗漏(如基坑施工中漏水可能引发塌方)。 沉桩阻力异常处理 当贯入度突然减小(如钢板桩每 10 击下沉量<5mm),可能遇到孤石或硬土层,应立即停止打桩,采用地质雷达复测,必要时改由钻孔取石后再沉桩。
施工前的勘察与准备要点 地质条件评估 需明确土层类型(如软土、砂土、黏土或岩层)及地下水分布,避免在卵石层或强风化岩层强行打桩(易导致桩体变形或断裂)。 案例:在上海软土地基施工时,需提前采用预钻孔工艺(孔径比桩径大 50mm),减少沉桩阻力。 桩型与规格选型 根据荷载需求选择截面型号: 深基坑(>8m)选用拉森 IV 型或 V 型钢板桩(截面模量≥1800cm³/m); 河道护岸可采用混凝土 U 型桩(桩长 6~10m,壁厚 150~200mm)。 测量放线与定位控制 采用全站仪定位桩位,偏差控制在 ±30mm 内;轴线直线度误差≤1/1000,避免因桩位偏移导致锁口无法拼接。
由于U型板桩结构受力性良好,致使其在堤坝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对施工工艺要求不高,即没有过于严苛的建设要求、设计要求。若施工中使用普通板桩,那么一旦对工艺控制不合理,无法满足施工需求,极易损伤桩体,影响施工质量。但是由于U型板桩预应力管桩,对堤坝的建设工艺要求相对不高,容易建设和实施。
u型板桩材料的选择是直接影响这部分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该严格地控制好原材料的选择。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为了能够水利堤坝工程质量,作为施工人员应该参与到材料的采购中去,对每个采购步骤都能够有所了解,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的产生。由于要使用到的原材料比较多,例如土壤、砂石、钢材、水泥等等,特别是对土壤材料的质量更是应该注意,施工现场的原材料都符合我国工程标准中的要求。在施工之前,需要对原材料进行试验,看其是否在规定的数值范围内,如果不在则不能使用。此外,针对u型板桩工程已经存在的问题,应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做出相应处理措施,并做好记录,方便以后类似问题发生时能够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