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应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监测工作应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对有特殊要求的周边环境的监测应根据需要延续至变形趋于稳定后才能结束。
基坑监测发现问题如何处理?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通知有关各方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1)基坑支护结构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
(2)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
(3)基坑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出现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4)基坑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地下裂缝、地面下陷;
(5)基坑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
(6)冻土基坑经受冻融循环时,基坑周边土体温度显著上升,发生明显的冻融变形;
(7)出现其他危险需要报警的情况。
基坑监测内容: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沉降、坑边地面沉降、支护结构深部水平位移、锚杆拉力、支撑轴力、挡土构件内力、支撑力柱沉降、挡土构件、水泥土墙沉降和地下水位状况等
基坑监测的目的
(1)基坑监测能够实时的了解整个基坑的稳定性,使得参建各个单位能够非常清晰直观地把握基坑的工程质量。
(2)通过监测数据对基坑进行动态分析,预测基坑发展趋势,基坑工程的安全。
(3)信息化施工的必要性。
(4)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反馈,使得设计更加全面,施工更为安全。
(5)通过反演分析法修正各项参数和经验公式,为基坑设计提供有益的指导。
基坑监测项目通常包括对支护结构的变位、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地下水位的观测等。具体来看:涉及到对支护墙体或桩的水平位移和倾斜情况的观察,以确保其在安全范围内;邻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变形情况,以及地面沉降情况的监测。这对保障周边建筑的安全至关重要;地下水位的变动可能影响土体稳定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监测;基坑内外土体的性状进行检测,如土压力、土体分层沉降等。此外,在进行监测时,还应遵循可靠性原则、操作方便性原则和数据及时性原则,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监测工作应按照计划进行,由经验丰富的人员使用满足精度要求的仪器进行操作,并采取的方法来数据采集的真实可靠。
通常包括四类:
(1)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监测。包括降水、风、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类型与覆盖度、人为扰动活动等。
(2)水土流失状况监测。包括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和流失量等。
(3)水土流失危害监测。包括河道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植被及生态环境变化,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监测。包括对实施的水土保持设施和质量、各类防治工程效果、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等。
区域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不同侵蚀类型:(风蚀、水蚀和冻融侵蚀)的面积和强度。
(2)重力侵蚀易发区,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进行典型监测。
(3)典型区水土流失危害监测:1)土地生产力下降; 2)水库、湖泊、河床及输水干渠淤积量; 3)损坏土地数量。
(4)典型区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 1)防治措施数量、质量:包括水土保持工程、生物和耕作等三大措施中各种类型的数量及质量; 2)防治效果:包括蓄水保土、减少河流泥沙、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经济收益和增产粮食等。
中小流域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不同侵蚀类型的面积、强度、流失量和潜在危险度。
(2)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1)土地生产力下降; 2)水库、湖泊和河床淤积量; 3)损坏土地面积。
(3)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效果监测; 1)防治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种草、封山育林(草)、梯田、沟坝地的面积、治沟工程和坡面工程的数量和质量。 2)防治效果:包括蓄水保土、减沙、植被类型与覆盖度变化、增加经济收益、增产粮食等。
(4)小流域监测增加项目:1)小流域特征值:流域长度、宽度、面积,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土地及耕地的地面坡度组成。2)气象:包括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布、雨强,年均气温、积温和无霜期。3)土地利用: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及结构、植被类型及覆盖度。4)主要灾害:包括干旱、洪涝、沙尘暴等灾害发生次数和造成的危害。5)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包括土壤的类型、厚度、质地及理化性状,水土流失的面积、强度与分布,防治措施类型与数量。6)社会经济:主要包括人口、劳动力、经济结构和经济收入。7)改良土壤:治理前后土壤质地、厚度和养分。
水土保持监测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保持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地面监测、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种信息获取和处理手段,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是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治理工作的基础。